近日,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在北京拜会了英国石油公司(BP)集团执行副总裁、BP集团可替代能源业务首席执行官戴尚亚(Dev Sanyal)先生,双方就能源转型、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及未来可能开展的相关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期间李振国总接受了中国经营报专访。
▲李振国总裁拜会BP集团执行副总裁可替代能源业务首席执行官戴尚亚
6月24日,中国经营报C8版《与老板对话》专栏整版刊发专访文章《“光伏+储能”是未来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访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通过与李振国总裁的采访交流,对隆基股份在企业经营管理、海外布局及能源转型、负碳发展等方面的理念进行了深入解读。
▲李振国总裁接受中国经营报专访
《中国经营报》
“光伏+储能”是未来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访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
▲《中国经营报》6月24日 C8版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股份,股票代码601012.SH)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知名的单晶光伏产品制造商。
隆基股份创始人李振国和他的团队,用了19年时间,将隆基股份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单晶光伏产品制造商。2018年9月,隆基股份入选福布斯发布的2018年度亚洲最佳上市公司50强榜单。
在创业之初,隆基股份也曾面临困惑。当时,光伏行业存在单晶和多晶两种技术路线,孰优孰劣争议不断。在李振国看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线不能只看眼前短期利益,要考虑长远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对这个行业深入的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上。
经过前期的深入调研后,李振国笃定坚持单晶路线,“外界说我们赌单晶赌赢了,其实这不是赌,我们做了长期细致的研究。”
事实证明,李振国坚持的方向对了。目前,隆基股份拥有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生产能力,全球单晶硅片出货量第—。自2012年上市以来,短短七年,隆基股份的市值从30多亿元飙升至近千亿元。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
技术领先才能扩大产能
《中国经营报》:过去几年,隆基股份迅速崛起,且保持了稳健发展步伐,很多人认为这得益于当初赌对了单晶技术路线,你对此作何评价?
李振国:看待这个问题,隆基股份永远站在度电成本(每度电发电成本)的角度上。2006年我们开始深入研究这个产业,在第一阶段产业布局时,我们思考的第一问题就是:光伏行业的服务本质是什么?得出的结论是:光伏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其他都是围绕这点进行服务。
这个实质是度电成本,立足在未来。正因为我们有了清晰的认知,我们才坚定地走到现在。包括上市以后市值不断攀升,很多人认为我们赌单晶硅赌赢了,其实这不是赌,我们做了长期细致的研究。
目前行业里陆续出现不少新的技术路线,我认为他们不会对我们的单晶路线造成实质的威胁,过几年回过头来看,就知道结果了。站在度电成本的角度上,我们相信自己的技术路线。
《中国经营报》:隆基股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产能扩张计划,很多人认为这是在逆势扩张?
李振国:不是逆势扩张,我们一直是顺应潮流。因为当前发展光伏新能源大趋势是确定的,且光伏已具备经济性。
我们扩张会遵循两个基本逻辑:一是我们对新能源光伏的未来有信心;二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技术有信心,始终坚持不领先不扩产原则。技术领先,又有市场,我们为什么不扩产呢?这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2018年,我们的研发投入已达到12.3亿元,是光伏行业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这也确保了隆基股份始终站在技术最前沿,保证了行业里的绝对竞争优势。从市场上看,今明两年国内市场仍会保持40GW左右规模水平,未来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也非常大。我们相信,国内也有越来越多人支持清洁能源,历史的车轮是挡不住的。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光伏企业纷纷“走出去”,隆基股份也在进行海外布局, 2019年海外组件销售占比达到60%的目标能实现吗?
李振国:60%符合我们的预期。今年,包括今后海外市场都是我们重点布局的领域。在海外,我们在马来西亚有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工厂,同时在印度正在兴建一个高效单晶电池和组件的大型工厂。在北美、欧洲,韩国、日本和澳洲,非洲及中东重点国家,都有隆基股份的分公司、销售业务部、渠道,以及驻外机构。
去年,我们的海外组件销售量同比增长370%,组件海外销售占组件全部对外销售量的33%,同比增长21%。
企业要加速国际化,实现本土化,应紧紧跟随国家战略指引,这样在重点区域布局和市场开拓方面就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并规避重大的可能风险;另外,还要得到国家和各地方层面在商务领域的全面政策支持。此外,企业在海外事业经营,应该进行更深的本土化策略,管理层和主要员工的本土化,以实现更快更好的文化融合。
实现能源替代仍需30年左右
《中国经营报》:光伏发电在全球很多地方都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以目前中国的条件,平价上网实现困难吗?未来度电成本还有多大下降空间?
李振国:目前在国内一些地区首先实现了平价上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也会蔓延,越来越多的地方会实现。
地理位置不同,环境不同,平价上网实现时间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日照条件好,脱硫煤标杆电价相对高,便会较早实现。以四川为例,成都日照条件很差,阿坝日照条件比较好,脱硫煤标杆电价一样情况下,阿坝可以做到平价,但成都就需要更长时间。
而度电成本绝对值的影响跟很多因素相关,与当地的光照资源、非技术成本因素息息相关。从非技术成本角度看,税收、弃光限电、用地费用、接入条件、融资成本等都是制约因素。例如,在沙特一些地方,建设光伏电站的土地就是免费的,而在中国即使荒芜的土地也需要缴纳用地费用,税费多了成本自然上去了。假如地方政府将土地租金由300元/亩降为50元/亩,可比组件价格降一两毛影响大多了。另外,在融资问题上,相比央企,民营企业太难拿到贷款。
从技术角度看,这些年光伏发电成本已降低超过90%,未来三五年在绝对值上下降30%~40%肯定没问题,可能更低。
《中国经营报》:平价之后,国内新旧能源替代是否会加快,预计还要多长时间?
李振国:如果有强烈的社会共识,完成新旧能源替代可能需要30年~40年时间。以前我们看待能源替代问题,对发展光伏有一个认识就是“平价”为分水岭,认为一旦实现平价,光伏市场就会开启爆发式增长。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平价所解决的仅仅是优先权问题。
优先权解决之后,还要看两条曲线的叠加发展情况:第一条,新增电力需求曲线,也就是说社会上有新增加的电力需求,优先使用新能源;第二条,传统能源退役的填补空间,即如果火电机组使用了30年,按照自然更迭,新能源能够填充进来。目前美国已经有这样的趋势,就是火电厂、核电站到期后已经不会再建设。按照这样的一个平滑过渡,而且还要有特别强烈的发展清洁能源、保护地球的社会共识,可能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新旧迭代。
《中国经营报》:目前传统能源仍占据主导市场地位,那么未来光伏要成为主流能源,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李振国:我认为,无论从光伏经济性还是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光伏都是好的选项。过去这些年,光伏在海外成长性环境相对稳定,有时候会遇到来自贸易保护的问题,但这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并不是大问题。我国发展光伏的真正问题,可能是来自国内一些政策性的干扰,特别是能源利益格局导致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光伏发展初期,很多人都认为光伏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这其实是无稽之谈。四五年前,光伏行业又被说不经济、靠补贴,但现在看来光伏已逐步不靠补贴了。随后,光伏还被说是垃圾电、不连续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背后,实质上是新旧能源格局改变后会带来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
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发展清洁能源的历史车轮是挡不住的,我并不担心。霍金去世前曾预言,2060年人类将被迫离开地球,因为地球能源枯竭,不宜居住。我不同意该观点,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不过,如果我们不及早形成发展低碳、清洁能源的共识,付出行动,实现零碳、负碳排,可能会给地球带来一些不可修复的伤害,例如物种灭绝、人类身体机理发生改变等。
实现负碳发展
《中国经营报》:未来能源格局中,你如何定位光伏这种新能源?
李振国:看待光伏,不能单纯从一个产业或者一种技术角度看待,而应站在对人类未来整个能源结构和人类社会发展角度上。我认为,光伏+储能是人类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
光伏作为一种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更好地满足今后人类发展的需要。从一组数据来看,地球荒漠面积百分之一装上光伏电站,就可以满足人类目前用电量需求;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的20%装上光伏电站,发电量足够全国人民使用。
过去十年,技术进步超乎想象。例如,单晶硅片价格由十年前的100元/片降到最新3.07元/片。组件价格由每瓦30多元下降到每瓦2元,组件功率还提升至300瓦的主流水平,且实现了双面发电。目前光伏在全球很多地区已经实现平价上网,未来必将成为最便宜的能源。
随着化学储能、抽水储能和电动汽车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及能源互联网发展,未来光伏+储能会更具经济性,还可解决能源平衡问题。目前化学储能成本已经下降为十年前的三分之一,业内认为降到每度电两毛以内根本用不了十年。此外,利用电动汽车实现能源平衡调节的边际成本很低,且总量的支撑力度足够大。
今天,全中国每年消耗的6.5万亿度电,平均到每天就超过100亿度电,两亿辆电动汽车存的电总和就是100亿度电。我认为15年发展两亿辆电动汽车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理论上用电动汽车平衡能源就可以解决了。还有,电网专家刘振亚提到的能源互联网,如果有强大的电网,全球互联起来,那意味着永远不会缺电。
光伏资源无限且经济、平衡问题可解决,所以取代传统能源是必然的事情。2017年芬兰和德国科学家研究报告提到,2050年全球会实现100%清洁能源,69%来自光伏,18%来自风电,8%是水电,还有一些小比例是生物质能、潮汐、地热能等,同时需要31%的储能进行平衡调节,我认为这个预测可能2060年实现,当然也可能更早2045年就实现了。
《中国经营报》:在去年波兰气候大会上,你提到光伏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有力武器的观点,背后逻辑是什么?
李振国:如何实现100%清洁能源,创造一个“零碳”社会?我们的逻辑是:用清洁能源创造出更多的清洁能源,让光伏承担起修复清洁能源的责任,我们提倡solar for solar(光伏能源制造光伏产品)发展模式来实现。
我们说,利用光伏可以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将淡水引到荒漠,让荒漠变绿洲,这样有了绿色植被便可以吸收固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就是负碳。经我们测算,当地球荒漠面积的70%变成绿洲以后,便可以吸收固化自有人类以来产生的所有碳排放,实现负碳发展。
2015年以来,我们通过在云南和马来西亚进行产能布局,已经开始探索以清洁能源创造更多清洁能源的模式,生产环节实现了零碳排。我们还计划寻找光照资源比较好、临海且具有地势落差的地方,通过光伏+储能结合,推进solar for solar产业模式。
这是隆基发展光伏的理念,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也在这里。
转载自《中国经营报》2019年6月24日 C8版